封面照 (1028*500)

封面照 (1028*500)

2010年10月11日 星期一

顏老師服務心得


助人的背後,感謝有更多的捐助者
2008.2009年的服務過程後,我們看到更多緬甸華校、教師、學生的需要,2010在經過評估後,我們團隊設下更大的服務目摽,亦即除了師資培訓增設臘戌地區外,也增加對熱水塘學校改建的援助,至於圖書募集的目標則訂在一萬冊。因此,志工伙伴的招募、募款與募書皆需要倍數的增加。然經由經驗分享、部落格訊息傳遞與特別邀請等不同管道,21位志工伙伴陸續到位。當大家認同服務目標時,也都以自己的人際網絡,努力在募書與募款部分,匯聚更多善的力量。除了申請政府單位補助外,我們的捐助者有小學生、中學生到大學生、學校師長、社團伙伴、社會善心人士、出版社、教育事業單位等等,這些捐助者的加入,才能讓我們今年服務圓滿達成,這份的感恩與感動將長存心中,也是支撐持續服務的動力,同時證明個人的力量是渺小,但匯聚眾人的力量卻可以成就大事業。

  



無法寫出校名的學校
此次停留在臘戌定點的服務,同時參觀隸屬果文文教會幾所華校,簡陋的校舍、昏暗的光線、滿滿的學生、琅琅的讀書聲,令人印象深刻;而從校領導的口中,娓娓道出在異國辦學的辛酸與無奈,因為緬甸政府可能隨時會看中現有校舍設立緬文學校,華校董事會只好答應,以求得華校可以繼續生存的機會;而為了避免緬政府的干預,學校校名往往無法寫在校門口。華人在此情境下,忍辱負重地兢兢業業,只為傳承中華文化,這樣的精神值得敬佩。憑著一股對中華文化的熱忱,募集資金辦學,但缺乏「教育專業」,讓他們在經營的道路,更是坎坷與崎嶇。

    


熱水塘學校
2009的一張照片,讓我們團隊決定募款援建熱水塘學校,因此,今年的行程多了熱水塘學校的參訪。從瓦城坐了12小時的到東宜,之後再坐車1小時左右,抵達東枝,而後換坐鐵牛車到達熱水塘,沒想到,全村的大小都已等候在那裡,敲鑼打鼓、奏樂、獻花、獻舞,我們何其榮幸,讓他們以如此隆重的禮節來歡迎。這村莊約有40多戶人家,鄰里互相照護,夜不閉戶,30多年來,很少有外人進入村莊,而熱水塘分校,1974年設校,第一代是茅草屋,現在的破舊教室是第二代,是泥巴、稻草與牛糞混合材質蓋成的,因時間久遠,牆壁已是坑坑洞洞(比去年所看到的照片,破洞更多),剛好可以作為採光通風之用,但是僅有的一間教室也只能容納1-3年級的學生,4-6年級的小朋友則需走約1個小時路程到臨近村莊上學。熱水塘有著美麗的田園風光,人民務農為主,房舍簡陋,牛車是他們的交通工具,走路是他們常做的事,人民親切與熱情,孩子展現天真的笑臉,也許他們的幸福感會比都市人更高;所謂的學校只有一間破舊的教室,有「黑板」、桌椅,沒有其他的圖書,更別說是網路,孩子的教育資源太缺乏,但相對的也因此能保有人性之至真與純樸。雖然如此,孩子們對外面的世界還是充滿好奇與渴望。
  
助人的同時,也在淨化自己
以前參與的服務都是「遷移式」,每次換不同的地點,看起來似乎有走透透的感覺,但回想起來,我們到底對當地幫助了什麼?是否因為我們的到來,他們要停下來陪我們「玩一玩」?如果當地真的有需要協助,一次的服務,又能做到什麼?難怪他們要問「你們明年會再來嗎?」因此,當發現緬甸華校的需求後,即確立了持續服務的目標。
服務是個人學習成長的途徑,在服務的同時,擴大自己的視野、培養關懷與助人的情操,久而久之成為個人的一種習慣。服務也是相互的,在每次服務的同時,我們亦接受「被服務」,就以維護安全的事項,從接機到送機,全程的陪伴與照料生活之事,服務的對口單位其實也需付出很多。明德文教會的姜校長、德凡等從緬北到仰光,搭幾乎1-2天的車子,時間的付出與路途奔波的辛苦。對於每位曾經幫助我們的人士,心中總是充滿感激,如果不是他們的協助,又如何順利進出緬甸。而服務也是平等的,需要相互尊重,不因送了資源而有施捨的感覺,因此,更需學習以謙卑、包容之心,來看待問題的發生與處理的過程。每一次的經驗都是唯一且珍貴的,在做中學,也做中覺,釐清與檢視自己的服務理念,淨化自己的內在特質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